4月的八桂大地,田间地头春耕忙。地处南疆的广西农业资源丰富,正大力推进早稻粮食生产,创新养殖模式促生猪产能恢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把疫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
人勤地不闲 春耕生产进度快
谷雨时节刚过,田地里一派农忙景象。走进广西粮食生产大县藤县,像是打开了一幅“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清新画卷。
藤县照明水稻合作社示范基地位于蒙江镇莲垌村,400多亩富硒水稻长势喜人。村民覃永金说:“我今年用了10斤水稻种子,在地头育苗育秧,种下3亩多早稻,清明前后已完成种植。”
在古龙镇忠隆村,尽管正值八角收获季,但早稻种植也没有耽误。藤县龙华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欧绪安说,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提供水稻生产耕、育、播、管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大大提升春耕春种效率,群众在种粮同时还能发展其他产业。
来到桂中农业大县武宣县,同样是一番“鸟催农事日纷纷”的景象。开沟引水、平整水田、撒肥抛秧……桐岭镇仁汉村的田垌里,村民廖超峰和家人正在忙碌着。
“已经种了50亩水稻,还有50亩争取4月底前种完。”廖超峰说。在种粮补贴等政策激励下,他今年多承包了50亩水田。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广西早稻播种面积924.9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76.50%;春种旱粮757.27万亩、玉米565.06万亩、豆类103.3万亩。
养殖模式创新 稳住群众“肉篮子”
在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乌桕村新屋屯,养殖户莫尚利改造了猪场——四周建起密闭的围墙、设有高60厘米的挡鼠板、区域外围设置预防蚊虫的帘廊。改造后的猪场宛如一个“铁桶”。
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工作,广西推广“铁桶计划”,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规模猪场、合作社、养殖大户等进行猪场改造,共同开展生产,既解决一些养殖户“不敢养”和“养不起”问题,又通过挖掘现有资源,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养殖场所。
创新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同时,个体经营户生产也在逐渐恢复。来到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新光村四季土嘢养殖基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三四十只鸭、鹅在水稻间穿梭,数十只山羊在山林间休憩。
“我们主打的是优质农副产品体验式消费项目,游客在体验耕作种养的农场生活同时,可以网上下单购买我们的优质产品。”广西四季土嘢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韦锡富说,公司正积极完善经营策略,重新引进4头能繁母猪,并加大线上农产品推广力度。
自治区统计局农村统计处林道珠表示,今年一季度,广西生猪出栏552.33万头,比2019年四季度增长48.0%;家禽出栏23619.03万只,同比增长13.3%。群众“肉篮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延伸产业链
广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瑶山牛”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杰介绍,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从2018年6月开始运营,目前已形成“供、储、展、运、销、配”无缝衔接的全产业链条。
在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内,工人们正在对牛肉进行分割、测重和检测。这些牛肉经过包装后,通过全程冷链销售到各地商超。
“养殖业周期性较强,一些养殖户特别是贫困户容易因为市场波动而挫伤积极性,大型冷链仓储可以平抑这种风险。”河池市副市长、都安陈继勇说,冷链仓储项目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对延长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积极意义。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刘俊表示,广西积极克服疫情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今年一季度,广西第1产业增加值为461亿元,同比增长1.7%。来源:食品伙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