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随着疫情在进一步扩散,陆续有国家宣布暂停粮食出口,我国粮食自给率高受到相关波动影响较小。相比之下,进口占比超过80%的大豆及相关产业链稳定性,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从现有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状态,海外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种植产量同比上升,但国内大豆及豆粕现货短期内仍紧张,价格高位震荡,疫情在上述主要大豆出口国的蔓延和发展,也将为接下来几个月的大豆进口和到港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此外,多个省份今年加大了大豆扩种力度,前期受疫情冲击明显的餐饮等行业还处在恢复过程中,在海内外多方因素影响下,我国大豆供应呈现短期内稳中有变,长期来看仍需稳定进口、扩大自给率以及找到有效的替代方案和技术提升措施。
国内现货紧张
大豆是我国进口量的农产品之一,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首先是做饲料,豆粕是十余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用途广的一种,约85%的豆粕用于制作禽畜养殖饲料,豆粕还是宠物食品、水产养殖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其次是榨油,大豆油在我国居民食用油中占比近半。
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我国大豆产需缺口较大,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去年恢复到200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但依然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国内的缺口,大豆进口的高度依赖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作为主要蛋白饲料,豆粕不易被替代;作为重要的期货交易品种,大豆和豆粕价格波动的影响范围广、冲击面大。
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份以来,国内大豆便出现不断上涨趋势,到3月底,北方地区大豆收购价格已经达到了4880元/吨,比2月份上涨了940~980元/吨,安徽、江苏、湖南、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大豆价格基本都突破了2.5元。4月9日农业农村部对4月份的农产品形势进行分析,预估山东的大豆均价约在每吨4275~4475元,环比上涨150元左右。
截至3月31日,7个主产区的大豆收储量为285万吨,同比下降33万吨。截至4月7日,国内的大豆库存量349万吨,少于上一周的355万吨,而豆粕库存17.7万吨,也是9年来的库存时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上旬国内大豆的流通价格为4748.3元/吨,较3月下旬上涨8.5%。
4月份国内大豆仍将处于现货紧张、价格偏高的形势,产区基层库存见底,大豆收购成本增加且无法上量,市场惜售心理依然较重。近期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再次引起市场对物流运输的担心。
为填补大豆的市场紧缺,稳定国内大豆价格,4月9日中储粮总公司又向中粮集团发放了50万吨国储大豆用于商业压榨,这是中储粮今年向中粮分配100万吨国储大豆库存的第二批。虽然这批投放能部分填补大豆到货延迟造成的供应缺口,但在业内看来,还不足以解决大豆短期供应紧张的局面。
从市场来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已经连续5天下跌,且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全线走低,另一方面美国疫情暴发导致多个禽畜养殖企业和肉类屠宰加工厂关停,国内豆粕库存加大,出口需求低迷令价格反弹乏力;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正处于采收期。
中信期货4月10日报告显示,我国进口墨西哥湾大豆价(CNF,成本加运费)为379美元/吨,进口美国西海岸地区大豆价(CNF)为372美元/吨,进口南美大豆价(CNF)为364美元/吨,同比分别下降2.32%、2.62%与3.19%。可见大豆市场供应较为充足,进口大豆价格走势平稳。
总体来看,近期大豆及豆粕市场呈现高位震荡,近强远弱的特征。要缓解目前国内大豆紧缺的局面,取决于接下来几个月大批进口大豆能否顺利到港。
本月底开始大批大豆到港
4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我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我国一季度进口大豆1779.2万吨,同比增加6.2%,略有增幅。
记者查询海关数据发现,其中1~2月份进口1351.4万吨大豆,同比增长14.2%;3月份进口大豆427.8万吨,同比减少约13%。
李魁文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中美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逐步落地,大豆、猪肉、棉花等商品自美进口增长迅速。2020年一季度自美进口农产品355.6亿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进口大豆781.4万吨,同比增加2.1倍,价值218.8亿元,同比增长2.1倍。
美国大豆收割期通常在6月,机械化程度高,疫情对其种植和采收影响有限,主要不确定性体现在流通运输环节,若该国疫情届时能得到有效控制,其大豆出口将进一步得到保障。此外,疫情暴发对美国养殖、肉类加工、餐饮等行业的冲击,导致其国内大豆库存较高,出口需求也会相应增长。
除了自美进口量增加外,稳定南美地区的大豆进口也对保障国内大豆供应非常重要,近年来南美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大豆进口来源地,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75%来自巴西和阿根廷,该地区目前正处在大豆采收期。
巴西是三大大豆主产国之一,约35%的大豆来自于巴西。该国在2019/2020年度进一步增加了大豆播种面积,其年度产量预计将达到1.25亿吨,突破历史高位。记者查询到,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为1260万吨,其中60%将进入我国市场,海运时间为40~50天,这意味着从4月底~5月开始,巴西的大豆将会大量涌入国内。随着几个主要渠道的进口大豆陆续大量进入,国内大豆紧缺形势将得到改善,价格也将逐步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正在南美扩散,4月19日统计数据显示,阿根廷确诊总人数为2758人;巴西确诊人数则高达36599人,单日新增确诊超过2万例,成为南美洲疫情暴发严重的国家,且该国有数千万人口聚居于贫民窟,疫情防控难度较大。因此该地区港口运输备受关注,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和保障港口运输正常,直接关系到我国大批进口大豆能否及时到港。
北京时间4月14日,阿根廷海关表示,在社会隔离及排查期间,运输工人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继续执行任务,目前港口正常运作。北京时间4月15日,巴西基础设施部长德福雷斯塔(TarcísioGomesdeFreitas)表示,将于15日开始计划给卡车司机和港口工人接种相关疫苗,加强其卫生保障。目前巴西港口桑托斯港工会也在呼吁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措施保障工人权益并提供额外的防护用具,港口仍在正常运行。
广发期货的一份报告指出,巴西大豆的正常供应,对于油脂油料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月以来疫情在巴西进入暴发阶段,目前的情况加大了市场对于后期巴西大豆运输和装运的担忧。而由于该地区驳船以及铁路运输均不发达,大豆主要的运输到港方式是公路运输,占到运输量的50%以上,卡车司机工会在当地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旦疫情严重暴发导致司机罢工,一半以上巴西大豆运输将陷入瘫痪,进而影响大豆市场行情。
有巴西传染病专家预测,该国疫情的高峰期或将于4~5月间到来,而此时也正处于大豆上市的高峰期,巴西国内的运力紧张与大豆上市的高峰期叠加或将为后期的大豆供应埋下隐忧。根据巴西NYC&Logistica公司的数据预测,受疫情影响,巴西卡车的运输量下降了26%,拖运谷物的卡车数量下降了11%,而谷物的运输成本则上涨了10.5%。
该报告称,目前南美疫情还未到顶峰,随着疫情暴发加剧该地区港口运输会受到阶段性影响,巴西港口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封港,或将影响出口到我国6月之后的大豆供应。
可选方案是什么?
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对影响民生的食用油、动物蛋白供应、广大禽畜养殖业以及日趋扩大的宠物食品市场等,都容易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记者从多个大豆产业链环节了解到,长期来看,要解决大豆进口依赖问题,提升大豆种植水平和效率进而提高大豆供应自给率是根本;强化监测预警,扩大大豆进口渠道分散风险,提升进口效率势在必行;而推动国人油脂消费结构转变、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禽畜饲料配方等也有望成为未来趋势和有效应对措施。
为促进我国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农业农村部从2019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主要包括加强大豆优势区生产能力建设,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构建以粮豆轮作模式为主导的绿色种植制度,逐步形成国内农业种植结构与农产品市场变化动态衔接调整的格局。计划到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35公斤,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同时将国产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率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这一目标今年能否按期实现还有待观察。
以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四川产区来看,今年四川省要完成50万亩大豆扩种任务,扩种的地块多为长期以玉米为主要夏粮作物的土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间作模式)成为完成扩种面积、增产的主要办法。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厅官方网站了解到,该间作模式下,每亩大豆产量可达120公斤、玉米产量600公斤,按照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如果单纯种植玉米、大豆,要达成前述产量,需要耕地1.4亿亩。四川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2000万亩,绝大部分具备上述间作种植条件,这种高矮搭配的间作模式,可以大量减少耕地用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