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鱼、小龙虾调味料等逐步成为中餐中较大的品类,水煮、麻婆、藤椒等用料较多、工序复杂的调味料也渐渐成为居家常备,口味不断丰富,未来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增长。疫情期间,除医院和政府机关外,酒店、学校、国企等大B端食堂停工,小B餐厅也大多歇业,复合调味料以家庭消费为主。疫情培养了年轻人在家做饭习惯,加速了复合调味料在C端的渗透,预计未来年轻人下厨将更依赖于复合调味料。
偏可选消费的复合调味品,怎么看待市场空间和集中度?
当前复合调味料市场渗透率低,未来有望持续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Frost&Sullivan数据,我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7年的109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
从人均消费数据来看,调味料人均年度开支由2010年的169.8元增长至2015年的300.5元,增长77%,预计2015至2020年继续实现56%的高增长达到469元。其中,复合调味料人均年度开支由2010年的26.5元增至2015年的54.6元,复合增长率为15.6%,预计2015至2020年实现93%的增长达到105.4元。
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空间及测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社零中的餐饮收入按人均口径计算约为3,061元/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消费为5,631元,其中剔除占比13%的烟酒和饮料两个子分类,2018年居民人均食品&饮食消费为4,899元(平均约14元/人/天),这相当于人均在家烹饪就餐的消费金额。
可见我国目前在家就餐和外出就餐的比例大约为62%和38%。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外就餐占比从2001年的18%不断攀升,经我们测算的38%比例数据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根据Frost&Sullivan研究,2015年调味料人均年度开支300.4元,其中复合调味料人均年度开支为54.6元,且中式复合调味料人均年度开支为8.4元。预计2020年人均年度复合调味料支出能达到105.40元人民币,国内复合调味料市场发展空间。
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代表
火锅调味料(包括底料和蘸料)市场一直竞争激烈,市场较为分散。除了中高端市场分类外,我们认为还能从区域口味和品牌的企业背景来划分。
1)按区域性划分,目前火锅底料市场基本能分为显著的北方蒙料和南方川料两个派系:
北方蒙料:小肥羊、内蒙古草原红太阳、大牧汗、草原阿妈等。
南方川料:海底捞、红九九、天味、德庄等。
虽然北方系品牌也会生产研发辣汤火锅底料,川料系也会生产番茄、菌汤以及清汤底料,但由于消费者认知等因素,在麻辣口味上北方系品牌对川料品牌造成直接冲击,相反川料系品牌不断研发生产的各种口味清淡或者较为综合的底料产品可能会分流非辣味底料市场。目前市场上的火锅底料仍以南方川料为主导,北方系底料由于受众有限,市场占比还较小,2015年火锅底料品牌仅有红太阳进入Top5,市场占有率2.7%。
2)按企业背景划分,火锅底料市场还能划分为餐饮品牌和食品加工品牌:
餐饮品牌:以海底捞为典型代表,早年通常是以餐饮门店为起点实现品牌树立,在快速复制拓张的需求下不断向上游延伸,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底料生产线来实现底料口味的标准化,随后将底料产品进一步商业化实现对外销售。目前这些品牌的餐饮门店和底料销售业务通常同时进行,但除了海底捞外,其他餐饮品牌门店仍处于区域发展阶段(尤其是重庆本地品牌),尚未拓展到。例如小龙坎、德庄、桥头、秦妈、王家渡等。
食品加工品牌:以天味为代表,没有经营任何餐饮门店而完全以食品加工业起家,以底料口味打出自身品牌。由于是食品生产企业出身,其经销商体系建立得较早,且较为完善,渠道更加下沉。与食品快消类品牌相比,部分品牌因品牌力有限,难以实现跨区域扩张,仅在特定区域形成一定品牌效应,例如红九九、周君记、秋霞等。
综上分析,就颐海而言,主要竞争对手在区域上看仍是南方川料系品牌。从企业背景的角度进行横向比较,颐海享受了海底捞在火锅行业中性龙头地位的品牌红利,在餐饮品牌中除了小龙坎由于采取加盟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2018年合作门店达到823家,营业门店突破710家),其他的餐饮品牌多是区域直营为主,尚未实现化扩张。以餐饮业态为主、食品加工业务为辅的模式对颐海的竞争威胁并不大。来源:上海调味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