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的来历
2014/6/9 11:14:52提问者:玉红 | 分类:食盐 | 状态:未解决 | 浏览量:211
我来回答:
-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就有:绛雪、桃花、青、紫、白等等。从出处分为: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硷盐是刮取硷土煎炼而成,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海盐、井盐、硷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明史》记有:“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却在黄河以东 食盐
,故这块地方古代称为河东。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盐的品质非常好。《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意思就是说的调料是四川阳朴的姜、湖南桂阳招摇山的桂、广西越骆国的竹笋、用鲟鳇鱼肉制成的酱、山西的河东盐、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泽里的鱼子酱。 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个盐商是春秋时鲁人猗顿,旧有“陶朱、猗顿之富”之说,陶朱是指范蠡。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因此弃官到山东定陶县称“陶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猗顿则到春秋时的郇国。郇国汉属河东郡,今属山西。猗顿在郇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亦成为豪富。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垄断特权,所以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大财。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之奢靡达到顶峰。据《清稗类钞》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镇江金山寺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不可复收。又有以三千金尺买苏州不倒翁,倾于水中,水道为之寒者。”有喜欢漂亮貌美的,从看门人一直到女厨工,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有反过来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曝晒。 烹饪调味,离不了盐。但古人认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调鼎集》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今人食用之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南多用井盐。海盐中,淮盐为上;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
2014/6/9 11:15:14回答者:玉红
-
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蚩尤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食盐曾是希罕贵重的东西,古罗马人把盐称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在历史上,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曾经用盐来购买奴隶,把盐当作货币的现象在非洲也屡见不鲜。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盐的传说,而早在5千多年前,人就已利用海水制盐,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湖盐,战国末期,四川开始人工凿石制盐。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人”、“盐官”、“盐车”、“盐钞”等与盐相关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周礼》、《国策》、《史记》等古代典籍中。汉武帝时设“盐务官署”,专司盐政,并立有盐法,禁止食盐私营。唐代则设“盐铁使”,管理食盐专卖。到元代,设“盐运使”,明清直至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都设有类似的官职。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和根据地里,曾发生过许多和盐有关的故事。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正式成立长芦盐务管理局,规定“此后所有属于长芦范围内之盐政等项,统归该局管理”。在晋冀鲁豫边区营业税暂行办法中,规定“盐业”免税。新成立仅3个月,就在北京召开了盐务会议,确定盐务工作的方针任务。
我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发现过一种“水晶盐”,据说,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之功效。
2014/6/9 11:15:01回答者: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