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正当时,武义菇农傅杰一早来到自家的香菇大棚,开始了一天的采收工作。14岁就开始接触香菇种植的傅杰,过去每天起早贪黑,全家人一年也只能种植两万个菌棒,如今他的大棚日产香菇量达1吨左右,预计今年年收入能有50万元。
由于香菇生产环境要求高,即使加上塑料大棚,原先香菇一年通常只能收两季。去年以来,武义联手省农科院攻关研发,建起了7天能收一茬、冬暖夏凉的温控大棚,菇农的年收益翻了几番。“这香菇我现在是7天就能收一茬。”傅杰乐滋滋地说,能这么轻松地赚钱,多亏了技术的创新。
武义县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被列为浙江省食用菌优势产区,获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等荣誉称号。2019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3785万棒,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5亿元。
一颗小小的香菇,在武义县委县政府的不断推动下,产业历经转型提升,走出了一条技术富农之路。
突破技术瓶颈引“菇”入市
“要致富,种香菇,半年成为万元户!”作为武义食用菌产业主要的菇种,香菇生产规模占全县食用菌总量的70%以上,然而过去菇农却面临着生产香菇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栽菇新技术的推广,依据县内山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条件,1986年香菇生产被列入武义县级“星火计划”项目。
1990年,时任武义县研究所所长的李明焱被国家科委选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农业技术交流中心深造,回国后便开始着手鲜菇出口。1991年,李明焱成功研制出“武香一号”,次年全县种植了200万袋,并获得了成功。
酒香不怕巷子深。1997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武香一号”为浙江香菇新品种,成为武义香菇走出县域的“敲门砖”。
立足转型步步扎实推进
走出去,见识了更广的天空,发现了自身的潜力和不足。2011年以来,武义县深化实施食用菌“品种多样化、原料生态化、生产设施化、基地规模化、产品精深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与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投资2000多万共建“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
在武义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该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快:
在全省率先建立“料棒化集中生产、养菌出菇分户管理”的食用菌生产新模式,解决了农户传统的料棒生产方式存在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隐患大等问题;
建成金华市单体面积的“菌光互补”光伏电站,棚顶发电、棚内种菇的新业态实现了太阳能与食用菌产业“互利互促”式发展;
选育出经省级审定的新品种2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产研协同创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彰显出武义县在食用菌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浙江省前列;
推广食用菌料棒化生产模式,推动全县年节约料棒柴火3000t左右、减少劳动力1.8万个以上,促进菇农年增收节支2000多万元……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彰显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产研协同创新水平日益增强,生产设施提升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初显成效。截至2019年,武义共培育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大户52户、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9个、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
让菇农轻轻松松赚大钱
获得市场认可只是起点,让菇农增收致富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2019年,武义以实施“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工程为抓手,研发建立浙江省首条日产2万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致力于达到亩产鲜香菇100t、亩产值1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针对设施农业投资大、风险高等问题,武义转变思维方式,专门成立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建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首批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35个大棚和一条智能化香菇菌棒生产线,吸引了30多户菇农入驻。“投资不大,还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手把手地教,我边学边干。”开了多年饭店却一直想从事农业生产的陈森芳,租了两个大棚,开玩笑说自己是穿着皮鞋、吹着空调,干农活赚大钱。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立足高水平小康攻坚年,武义县委县政府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棚里的冬暖夏凉取代了风吹日晒,牛耕人掘成了“铁牛”奋蹄,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数据显示,2019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261.5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4.0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76元,增长9.7%,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位。来源:武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