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酱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笔,不动声色中彰显其价值。俗语中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酱为调味品,但为百味之统帅,不管吃什么都要用酱调味,这是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直到今天,不少菜系中仍有体现。
人们在做酱、贩酱、吃酱、论酱过程中形成的某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逐渐影响到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方式,影响到民族文化。也可以说,酱文化塑造了人的性格,直接或间接熏陶了的人文精神。
经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我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作为打过酱油的小编来说,打酱油可是个技术活,不光是技术活,它还是儿时的回忆。在传统生活中,当母亲炒菜中途发现酱油没了,往往会派大点的孩子拿着空酱油瓶,一路小跑两、三分钟去把酱油打回来。
再后来,这代孩子慢慢长大,离家求学或工作,没有多少机会去小卖部打酱油了。酱油、白酒、食盐等早就告别散装形态了,各种精美包装的品牌食品在超市的货架上,在电商平台的网店里,琳琅满目,打酱油这个词汇早就成了历史。
现今,坚持传统手工生产酱油的酱园没多少家了,勤劳的人又怎会让流传几千年的文化就此没落呢?清香园酱文化博览园等富有文化传承气息的场所就此产生,这里是酱文化爱好者聚集之地,是游客学生的游览之地,是学者的教育之地。
“体验长辈儿时味,常忆父母养育情”吃酱油拌饭、打酱油、观手工制酱作坊、游现代化酱油生产线,这些都成了文化传承与体验、机械化生产和传统手工碰撞不可或缺的形式。我们吃的酱油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在这里你可以穿越古今,找到古代与现代的两种答案。一碗放到现代毫不起眼的酱油拌饭可是贫困时期无数人不肯忘却的回忆,尽管许多年过去了,但儿时的味道依旧记忆犹新。一份煨好的猪油、鲜香的中坝口蘑酱油拌上刚出锅的米饭,一份酱油拌饭,引发几代人的味觉回忆。
而这些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普及,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采用寓教于乐的手段,注重生活、生命体验和实践养成,在酱文化传承过程中打酱油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每年春秋两季学生研学活动,不少学校会选择酱文化博览园这样的场馆作为课外教育实践基地,复古的酱缸、古朴的酱油提子、打酱油的趣味,让学生流连忘返,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更多是基于生活、生命体验的理解过程。基于生活、生命体验的文化传承必然是情理交融、充满个性的,不同体验情境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难以也不必找到统一的标准答案。
小小的一瓶酱油,突出了匠心,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如此才有一瓶好酱!好酱油像好酒一样,越酿越醇,是时间与付出的浓缩,没有时光与坚持难以酿出真味。来源:四川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