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这首唯美的《腊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诗句大致含义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2017年1月5日,是今年的腊八节。老人们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你对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了解多少呢?小编就带您了解腊八节的前世今生。
腊八节起源
据史书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腊八节的习俗
在“腊八”这一天,北方主要有喝腊八粥腌制腊八蒜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为什么要腌制腊八蒜?
在腊八这一天喝粥的习俗较为容易理解,那人们为何要泡制腊八蒜呢?
吉林省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在接受吉林网、吉刻APP记者采访时说:“人希望准备什么就得到什么,蒜在人眼中,是福气的象征,蒜有长得快,瓣又多的特点,寓意着留住子孙,多子多福,吉祥幸福。”
除了精神层面之外,腊八蒜对人的养生也大有益处。
“腊八蒜的腌制也与养生有关,天气寒冷,多吃蒜对身体有益。另外,用醋腌制蒜,辣、酸、咸合成了鲜,在过年期间吃腊八蒜既美味又养生。腊八蒜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提前来抢新年的福气,让全家幸福和吉祥。”曹保明说。
腊八拉开了春节序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内流露出到了腊月孩童们对过年的无限期盼。
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了,所以就有“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说法。
腊八这天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一夜除夕。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八是冬至之后的个节气,天气寒冷,阳气上升。年文化习俗也在这一天更加被放大,吉祥的气氛将笼罩着中华儿女。人们忙年概念也就从此开始了。“曹保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