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的考古学发现中,饮食文化相关的遗存非常多,面对这些丰富的材料,考古学家或多或少都会对此展开思索和研究,有些考古学家如哈佛大学张光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王仁湘等都曾经撰写过专谈饮食文化的文章,有学者认为我国逐渐形成了饮食考古学或者饮食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张光直先生曾这样说道。他在研究商周礼器时注意到其与饮食的密切关系,70年代就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并在其学术生涯中一直保持研究兴趣,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观点。他认为文化以食物为取向,而且这一取向与文化本身一样古老。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的研究领域是史前考古,还是一位饮食考古的专家,对饮食文化考古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撰写的《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和《往古的滋味——饮食的历史与文化》等国内饮食考古的重要著作。5月中旬他在郭沫若纪念馆“考古学家讲考古”讲座介绍了他的饮食文化研究,题目是《昨日盛宴:考古出土食物与相关遗存》,介绍了古代的蒸饼、煎饼、饺子、烤肉串等食物主题的研究,还介绍了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古老面条遗存。王仁湘曾表示,人类通过考古学回忆自己的过去,这种回忆也渗透着未来,而饮食史是容易联系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境地。
张光直通过对自古至今的考察后认为,饮食文化史的突破有五次,分别是火的发明使用、农业的出现、面食的输入、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素食快餐的引进,其中后三者都是外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