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7年稻谷收购价格。
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批准,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收购价格每50公斤分别较2016年下调了3元、2元和5元。
一位老稻米经营者告诉说,早籼稻收购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调,两年累计下调0.05元/斤。
据了解,作为传统口粮的早籼稻,从品质到口感,现在已经不适合作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但其年产量仍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每年的托市收购量与库存量均比较大。一位稻米产业人士分析,国家有关部门连续两年下调早籼稻收购价,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优质稻米发展。
“我国中晚籼稻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今年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下调幅度小,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前的市场形势和该价格水平相称。无论按照去年1.38元/斤还是按照今年1.36元/斤的收购价来推算,农户出售、米企加工中晚籼稻均可以获得合理收益。更重要的是,市场上成品米价也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因此中晚籼稻收购价今年只是进行了微幅下调。”上述稻米经营者说。
粳稻市场方面,自2004年实施收购价政策以来,粳稻收购价格一路调高至2016年的1.55元/斤,累计上调0.8元/斤。“这十多年来,粳稻收购价政策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了粳稻产量不降,但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前述稻米产业人士说,一是“稻强米弱”市场格期存在,十分不利于整个产业发展;二是价格传导机制失灵;三是不同产区粳稻市场秩序混乱,如“南粮北上”让优质优价在粳稻市场很难体现出来。今年粳稻收购价首次下调,调幅就达0.05元/斤,这可能是为了加快调整种植机构,优化相关企业经营,减轻库存亏损压力。
据了解,由于今年的稻谷收购价格与近10多年来每年公布的稻谷收购价相比,首次出现了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收购价一致下调现象,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该价格政策对市场会形成一定冲击。市场同时预期,在今年小麦、稻谷等大宗粮食品种收购价政策确定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很快对白糖、棉花、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临时收储、价补分离、目标价格等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今后相关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大宗粮食市场将迈入市场化新征程,相关品种期货市场趋于活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