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日历眼见就要翻到底了,明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一天,同时也是白昼短、黑夜长的一天。而自冬至起,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历史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有关冬至的历史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冬至夜长短期内气温继续下降
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继续下降。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比较常见的是,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某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保留着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的历史沿革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随着时代的变革,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但是,人们至今仍常以是日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另外,世代相传的“冬至大如年”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比较年长的人脑海里。
冬至吃什么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为冻耳朵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苏州人冬至吃馄饨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随口说是“混沌”。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还给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
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