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2020/6/13 11:55:48提问者:艳秋 | 分类:面点类 | 状态:未解决 | 浏览量:1645
我来回答:
-
传说公元前340年,bai屈原不忍面临亡国du之痛投河自尽,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zhi的躯体,人们纷纷用dao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粽子便由此改进而来并慢慢成为端午美食,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起源于古代,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历史人物的内容。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020/6/13 11:56:14回答者:艳秋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bai对屈du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zhi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dao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2020/6/13 11:56:00回答者:艳秋